合作客户/
拜耳公司 |
同济大学 |
联合大学 |
美国保洁 |
美国强生 |
瑞士罗氏 |
相关新闻Info
-
> 纳米生物质体系性能评价及驱油特性实验研究
> 复合剂对不同基础油界面张力的影响差异
> Delta-8食用餐食后人体内十二指肠液的组成及性质——摘要、介绍、材料和方法
> 考虑界面张力、液滴尺寸和液滴变形影响的携液临界模型构建(二)
> 调控NMVQ相表面张力对EPDM/NMVQ共混胶性能的影响
> 不同表面张力的球磨溶剂对微晶石墨粒径的影响
> 杨式方程、Wenzel 方程 Zisman 准则揭秘液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复杂关系
> 硅丙乳液质量分数与粘度、表面张力的关系及在模拟病害壁画修复中的应用(三)
> 液体界面的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的测量方法
> 钌催化剂合成丁炔二醇醚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反应条件及表面张力测定(二)
推荐新闻Info
-
> 拉脱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实验原理、缺点及改进方法
> 手机实验软件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VS传统实验效果比较
> 基于液-液界面张力(γL–L)的界面调控非均相微乳电解液设计新策略
> 不同温度下可溶解聚乙二醇低共熔溶剂的密度、电导率、表面张力等性质(二)
> 不同温度下可溶解聚乙二醇低共熔溶剂的密度、电导率、表面张力等性质(一)
> 表面张力测量科学:从经典原理到现代智能操作(以Kibron茄子APP下载为例)
> 小桐子生物柴油制备方法、氧化程度与表面张力的相关性分析(二)
> 小桐子生物柴油制备方法、氧化程度与表面张力的相关性分析(一)
> 稀薄氧压下原位生长铜薄膜的氧化程度研究
> 利用气体分析仪、茄子视频APP污在线观看等研究DOC和DPF对柴油机排放性能影响
低张力氮气泡沫体系的研制试验油井组方案设计及结果分析
来源: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浏览 516 次 发布时间:2025-03-19
3单井试验方案设计
根据试验目的和室内实验结果,单井试验用泡沫剂为质量分数为0.5%的磺基甜菜碱泡沫剂,其与目的层的油水界面张力为5.6×10-3mN/m,注入气体为纯度为99.5%的氮气;注入时间为30 d,保持ST2-0-206井的注入量不变,泡沫剂溶液累积注入量为2 087 m3,氮气注入量为223 000 Sm3。采用3种注入方式分3个阶段进行注入:第1阶段为气液交替注入,时间为14 d,该阶段分3个周期注入,第1周期为6 d,前4 d注泡沫剂溶液,后2 d注氮气,后2个周期均为4 d,前2 d注泡沫剂溶液,后2 d注氮气;第2阶段为气液井口混合注入,时间为8 d,为确定最佳气液比,前4 d气液比为0.5∶1,后4 d气液比为0.75∶1;第3阶段为气液井底混合注入,时间为8 d,前4 d气液比为0.75∶1,后4 d气液比为1∶1,试验结束后转入水驱。
4单井试验结果分析
4.1注入压力变化
在气液交替注入阶段,注入压力波动较大。当注入泡沫剂溶液时,注入压力在12 MPa左右。第1周期第1 d注气时,压力上升至18.9 MPa,第2 d即恢复至12 MPa;第2周期结束时注入压力仍为13.1 MPa,上升幅度不大,表明在气液交替阶段的前2个周期,在地层中没有形成稳定的氮气泡沫;随着第3周期氮气的注入,注入压力稳步上升,到气液交替注入阶段末期,注入压力上升至17 MPa(图2),表明低张力氮气泡沫体系此时在地层中形成了氮气泡沫,导致地层渗流阻力增大。
图2注入井ST2-0-206泡沫驱注入压力变化
在气液井口混合注入阶段,当气液比为0.5∶1时,注入压力由气液交替注入阶段末期的17 MPa上升到18.5 MPa;当气液比升至0.75∶1时,注入压力逐渐升至20.3 MPa。
在气液井底混合注入阶段,当气液比为0.75∶1时,1 d后注入压力由气液井口混合注入阶段末期的20.3 MPa上升到22.9 MPa;当气液比升至1∶1,注入压力进一步升至25 MPa。
分析可知,注入压力越高,表明低张力氮气泡沫体系的渗流阻力越大,封堵能力越强。注入压力变化结果表明,低张力氮气泡沫体系在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形成了稳定的泡沫,其调整油藏非均质能力强。气液交替注入方式时的注入压力为17 MPa,而当气液比为1∶1时,气液混合注入方式时的注入压力上升到25 MPa,说明气液混合注入的调驱效果明显好于气液交替注入,且随着气液比的升高,注入压力上升,表明低张力氮气泡沫体系的调驱能力更强。
4.2吸水剖面变化
在注入井生产制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对比注入井ST2-0-206泡沫驱试验前后的吸水剖面(图3)发现,吸水厚度由试验前的5.1 m增至7.2 m,而且层内吸水剖面得到较大改善。结果表明,低张力氮气泡沫体系在地层内形成了稳定的泡沫,且泡沫调驱能力较强,从而扩大了水驱波及体积。
图3注入井ST2-0-206泡沫驱试验前后吸水剖面
4.3压降曲线变化
由注入井ST2-0-206泡沫驱试验前后的压降曲线可见:试验前,关井后井口压力迅速下降,60 min后压力由初期的11 MPa降为0,说明该井储层高渗透条带发育;注入氮气泡沫体系后,压力下降程度变缓,75 min后压力由关井初期的12.5 MPa降为8 MPa(图4),也说明该氮气泡沫体系在地层中形成了稳定的泡沫,对高渗透条带起到了有效封堵。
图4注入井ST2-0-206泡沫驱试验前后压降曲线
4.4指示曲线变化
由注入井ST2-0-206泡沫驱试验前后的指示曲线可见,ST2-0-206井的启动压力由试验前的9.1 MPa升至试验后的9.5 MPa(图5),说明低张力氮气泡沫体系在油藏条件下形成了稳定的泡沫,对高渗透条带起到了有效的封堵作用。
图5注入井ST2-0-206泡沫驱试验前后指示曲线
4.5受效油井动态变化
于2011年8月30日对ST2-0-206井进行泡沫驱单井试验,9月29日结束,共30 d,累积注入泡沫剂溶液2 087 m3,3口受效油井平均综合含水率由试验前的98.5%降至试验结束后的97.8%,平均单井产液量保持稳定,产油量由6.3 t/d上升到9.2 t/d,动液面由691 m上升到670 m。连续60 d监测ST2-2-206井500 m内16口油井的产出液,所有油井产出液中均未检测到泡沫剂,产出气中氮气含量也未见明显增加。
5结论
室内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研制的低张力氮气泡沫体系具有较强的耐温抗盐能力、良好的泡沫性能和超低界面张力。
高温高盐油藏单井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低张力氮气泡沫体系耐温抗盐能力强,在油藏条件下能够形成稳定的泡沫,起到了较好的封堵效果。
当泡沫剂和氮气混合注入时的渗流阻力较大,封堵效果好,且气液比越高,注入压力和渗流阻力均越大,因此试验条件下最佳气液比为1∶1。同时气液混合注入时注入压力相对稳定,对油管和套管影响小,因此易于现场实施。